拒絕被「驅魔」式對待!趙露思事件敲響警鐘:給40+職場人的7個心靈急救指南

本文從女星趙露思爆料重病期間被公司「驅魔」的事件談起,探討熟齡職場工作者面臨的憂鬱症困境。文章分析了「成人式憂鬱」的獨特症狀,如身體化、易怒與享樂不能。接著,文章提供了從打破求助心魔到尋找專業協助的具體步驟,並分享了7個實用的自救策略,包括建立微小成功、正念練習、設定職場邊界等。最後,文章整理了台灣地區可用的心理健康資源表格,旨在為深陷職場壓力與憂鬱困擾的讀者,提供一份溫暖而實用的心靈急救指南,強調求助是勇敢的表現,康復是可能的旅程。

你的累不是你的錯別讓抑鬱吞噬你!

最近,一則新聞在社群媒體上炸開了鍋。年輕的中國大陸女星趙露思在直播中提到,2024 年拍攝電視劇《戀人》期間,自己曾一度重病,身體狀況非常糟糕。然而,更令人錯愕的是後續發展——她被經紀公司的人鎖在酒店房間裡,理由竟然是「驅魔」。

這個聽起來荒謬絕倫的「驅魔」情節,瞬間衝上微博熱搜。想像一下,一個事業如日中天的年輕藝人,在身體發出嚴重警訊時,得到的不是科學的診斷與悉心的照料,而是一種近乎迷信、充滿誤解的粗暴對待。這件事,像一面稜鏡,折射出我們社會,特別是在高壓環境下,對於身心耗竭與精神困境的普遍無知與污名化。

如果連光鮮亮麗的明星都可能遭遇如此對待,那麼,在辦公室隔間裡默默承受壓力、在家庭與事業間疲於奔命的我們呢?尤其是那些年過四十,被譽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熟齡工作者們。藉由趙露思的事件,和大家聊聊一個更隱蔽、卻更普遍的風暴——熟齡者的職場抑鬱(憂鬱)。這不是「想開點」就能解決的小情緒,也不是意志力不夠堅強的表現。它是一種疾病,需要被看見、被理解,更需要科學的方法來自救與求助。

趙露思

為何偏偏是我們?40歲後的「成人式憂鬱」風暴

年輕時,我們以為「中年危機」是個遙遠的笑話。直到跨過40歲的門檻,才發現這不是危機,而是一場溫水煮青蛙的漫長消耗戰。我們這一代人,被稱為「三明治世代」,上要奉養日漸年邁的父母,下要撫育嗷嗷待哺或正值叛逆期的子女;在公司,我們可能是中高階主管,扛著整個部門的 KPI,面對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焦慮;在家庭,我們是支柱,是解決問題的人,卻常常忘記自己也需要被支撐。

壓垮駱駝的,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

熟齡者的憂鬱,往往不是由單一事件引爆,而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。它的樣貌,也和年輕人的憂鬱不盡相同。

  • 身體化的症狀 (Somatic Symptoms): 
    年輕人憂鬱時,可能會直接表達「我很難過」、「我不想活了」。但對我們這些被教育要「堅強」、「隱忍」的熟齡者來說,情緒常常會透過身體來求救。你可能會開始長期感到莫名的疲憊,即使睡了很久也像沒睡一樣;或是出現原因不明的頭痛、背痛、腸胃不適。你跑遍了各大醫院,做了各種檢查,結果都是「沒問題」,醫生最後可能只會建議你「多休息、放輕鬆」。
  • 易怒與失去耐性: 
    以前你可能是個好好先生、好好小姐,但現在卻像個一點就燃的火藥桶。對同事的無心之過大發雷霆,對孩子的吵鬧失去所有耐性,甚至對伴侶最微小的習慣都感到無法忍受。這種「煩躁感」其實是憂鬱情緒的一種變形,因為內在的能量已經低到無法去處理額外的情緒波動。
  • 「享樂不能」 (Anhedonia): 
    這是憂鬱症一個非常核心的症狀。你發現,以前能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,現在都變得索然無味。美食、電影、旅行、嗜好……做這些事不再是享受,反而像是在完成一項任務。你不是「不想做」,而是「做了也感覺不到快樂」。
  • 認知功能下降: 
    在職場上,這點最為致命。你開始覺得腦子像一團漿糊,注意力無法集中,記憶力顯著衰退,開會時腦袋一片空白,做決策時猶豫不決。很多人會把這歸咎於「年紀大了」,但這很可能是憂鬱影響大腦功能的警訊。

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上述多項描述,請千萬不要輕視。這不是你「抗壓性變差了」,而是你的心靈能量,已經被嚴重透支。

趙露思

別讓「我不夠堅強」的魔咒,困住求救的你

趙露思被「驅魔」,反映的是一種最原始的歸因:將無法理解的痛苦,歸咎於外在的邪祟或內在的軟弱。而這,也正是許多熟齡憂鬱者內心的自我對話。

「我一個四十幾歲的人了,什麼風浪沒見過,怎麼會為這點小事就倒下?」
「別人都能扛過去,為什麼我不行?一定是我自己有問題。」
「跟別人說這些,只會被當成笑話,太丟臉了。」

我懂,因為我也曾這樣對自己說過。我們害怕被貼上「有病」的標籤,害怕被認為是團隊裡的「弱者」,害怕失去專業的形象。但請讓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:承認自己需要幫助,不是軟弱,而是對自己生命最極致的負責與勇敢。

就像你的電腦中了病毒,你會找專業的工程師來清除,而不是罵電腦「不爭氣」。你的心靈生病了,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,是同樣理所當然,且極其明智的選擇。

你的求助工具箱:從哪裡開始?

當你決定跨出這一步,可能會感到茫然。別擔心,這裡有一份清晰的路線圖。

  1. 第一站:找一個能信任的人傾訴。 
    這個人可以是你的伴侶、摯友,或是一位你尊敬的長輩。重點是,這個人必須是個好的傾聽者,而不是一個急於給你建議的「人生導師」。你需要的是被理解,而不是被評判。單純地把內心的痛苦說出來,本身就有巨大的療癒力量。
  2. 第二站:尋求專業協助。
    • 精神科醫師 (Psychiatrist): 
      他們是醫學背景,可以進行診斷、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。請破除對「吃藥」的迷思。憂鬱症很多時候是源於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)的失衡,藥物就像是給你的大腦補充營養,幫助它恢復正常運作。這能為你後續的心理治療,打下穩定的基礎。
    • 臨床/諮商心理師 (Clinical/Counseling Psychologist): 
      他們是心理學背景,主要透過「談話治療」來幫助你。心理師會引導你探討痛苦的根源,學習新的思維模式與應對技巧,重建你的內在力量。藥物治療處理「症狀」,心理治療處理「病根」,兩者雙管齊下,效果最好。
  3. 第三站:善用公司資源——EAP 員工協助方案。 
    許多有規模的公司,現在都設有 EAP (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)。這是一項由公司付費,但內容完全保密的員工心理健康服務。你可以透過 EAP 獲得數次免費的專業心理諮商。這是你的員工福利,不用白不用!而且,你和心理師的談話內容,公司主管是完全不會知道的,請放心使用。
趙露思

成為自己的心靈急救員:7個你可以立即開始的自救指南

在尋求專業協助的同時,我們自己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。這不是要你「靠自己治好」,而是在專業治療的框架下,為自己建立一個強大的內在支持系統。

策略一:建立「微小成功」的日常儀式

憂鬱會偷走你的成就感與掌控感。你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,什麼都做不好。要對抗這種無力感,就從創造「微小成功」開始。例如:

  • 每天早上,堅持把棉被疊好。
  • 為自己泡一杯好喝的咖啡或茶。
  • 利用午休時間,繞著公司大樓走5分鐘。
  • 回家後,給家裡的植物澆水。

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,但當你完成時,請在心裡對自己說:「嘿,我做到了。」這一點點的「我能行」的感覺,會像滾雪球一樣,慢慢累積,幫你找回對生活的掌控力。

策略二:身體是心靈的殿堂——啟動你的「動態冥想」

當你陷入憂鬱的泥淖時,最不想做的事,可能就是「運動」。我完全理解。那種感覺就像身上綁了鉛塊。所以,我們換個說法:不要去「運動」,去「活動」你的身體。我稱之為「動態冥想」。你不需要去健身房舉鐵,也不需要跑得氣喘吁吁。試試看:

  • 快走: 
    戴上耳機,播放你喜歡的音樂或 Podcast,專注在你的腳步與呼吸上。不用設定目標,能走多遠是多遠。
  • 瑜珈或伸展: 
    在 YouTube 上找一段10分鐘的溫和伸展影片。重點是感受身體被拉開的感覺,把注意力從腦中的紛亂思緒,帶回到身體的感受上。

身體的活動會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 (Endorphin) 和多巴胺 (Dopamine),這些都是天然的「快樂物質」,能有效改善情緒,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。

策略三:練習「正念」——活在當下,而非被憂慮綁架

憂鬱的人,思緒要嘛在懊悔過去,要嘛在憂慮未來,就是很少「活在當下」。正念 (Mindfulness) 就是要把你飄走的注意力,溫柔地拉回「此刻」。一個最簡單的練習:5-4-3-2-1 感官練習。 當你感到焦慮或思緒混亂時,停下來,在心裡默念:

  • 5 種你看得到的東西。(例如:桌上的電腦、窗外的樹、牆上的畫…)
  • 4 種你觸摸得到的東西。(例如:衣服的布料、椅子的扶手、皮膚的溫度…)
  • 3 種你聽得到的聲音。(例如:冷氣的運轉聲、遠方的車聲、自己的呼吸聲…)
  • 2 種你聞得到的氣味。(例如:空氣中的咖啡香、書本的紙張味…)
  • 1 種你嚐得到的味道。(例如:口中的茶味、或是想像一下檸檬的味道…)

這個練習能瞬間切斷你腦中的災難性思考,將你「錨定」在安全的當下。

策略四:設定邊界——學會對職場的「軟釘子」藝術

對於熟齡工作者來說,不懂得「拒絕」和「設定邊界」,是導致身心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我們總想當個「好同事」、「好主管」,有求必應,結果就是把別人的工作,變成了自己的壓力。

學會說「不」,是一門藝術。你不需要硬梆梆地拒絕,可以試試「軟釘子」:

  • 當同事丟來一個緊急任務時:「好的,我了解這很重要。我手邊正在處理A和B,你覺得這個新任務的優先級,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呢?」 (把問題拋回去,讓對方思考)
  • 當下班後還收到工作訊息時:「收到了,謝謝。我明天上班後會第一時間處理。」 (明確告知你的處理時間,而不是馬上跳起來做)
  • 當會議太多,沒有時間做正事時:「為了讓會議更有效率,我可以在會前先把我的想法整理成 email 給大家嗎?也許可以縮短我們的討論時間。」 (主動提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)

設定邊界,不是自私,而是為了保護你最寶貴的資源——你的精力與專注力。只有這樣,你才能在工作上走得更長久。

策略五:重新點燃你的「火花」——找回工作之外的你

回想一下,在成為主管、父母、支柱之前,你喜歡做什麼?是彈吉他、畫畫、看偵探小說,還是研究食譜?

憂鬱會讓我們忘記,我們的身份,遠不止「工作者」這麼單一。請刻意地,為你的「火花」留下時間。哪怕一週只有一個小時。這不是浪費時間,這是在為你的心靈「充電」。當你沉浸在真正熱愛的事物中時,你會暫時忘卻煩惱,找回那個最純粹、最快樂的自己。

策略六:營養你的大腦——吃對食物,改善情緒

我們的心理狀態,和生理狀態息息相關。研究顯示,某些營養素對大腦健康與情緒穩定至關重要。

  • Omega-3 脂肪酸: 
    存在於深海魚(如鮭魚、鯖魚)、堅果、亞麻籽中,有抗發炎、改善憂鬱症狀的效果。
  • 維生素B群: 
    特別是 B6、B12 和葉酸,是製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輔酶。存在於全穀類、深綠色蔬菜、雞蛋中。
  • 鎂: 
    被稱為「放鬆礦物質」,有助於穩定情緒、改善睡眠。香蕉、黑巧克力、酪梨都是很好的來源。

試著減少高糖、高油的加工食品,它們會讓你的血糖像坐雲霄飛車,加劇情緒波動。多吃「真實的食物」,你的大腦會感謝你。

策略七:寫下你的風暴——「書寫治療」的力量

當你腦中有一千個聲音在打架時,把它們寫下來。

準備一個筆記本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不需要任何邏輯或文法。你可以寫下你的憤怒、你的恐懼、你的委屈、你的悲傷。這個過程,就像是把腦中的垃圾倒出來,讓大腦有喘息的空間。

書寫是一種極為強大的自我對話。你會在寫的過程中,慢慢看清自己情緒的脈絡,甚至自己找到一些答案。它是一個完全屬於你、絕對安全的秘密樹洞。

趙露思

實用資源彙整:你的求助網絡地圖

為了方便大家尋找資源,我整理了以下表格。請把它存起來,當你需要的時候,它會是你最堅實的後盾。

資源類別資源名稱/機構簡介網址/電話
政府/專業機構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提供心理健康資訊、資源地圖及政策說明。https://dep.mohw.gov.tw/DOMHAOH/mp-107.html
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心理諮商、心理健康講座、轉介服務等。請上網搜尋「您所在縣市 +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」
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可查詢合格的臨床心理師名冊及執業機構。https://taclip.org.tw/
心理諮商/協談張老師基金會長期提供青少年與民眾心理輔導服務,有實體與線上諮商。https://www.1980.org.tw/ / 專線:1980
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憂鬱症篩檢、心理健康資訊、講座等。https://www.jtf.org.tw/overblue/
24小時協談專線生命線提供24小時電話協談,傾聽並給予情緒支持。專線:1995
安心專線衛福部提供之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。專線:1925 (依舊愛我)
職場相關TEAPA 台灣員工協助專業協會推廣 EAP 概念,可查詢合作的 EAP 服務機構。https://www.teapa.org/
線上資源/社群「看見心理諮商所」等線上諮商平台提供線上預約心理師進行視訊或文字諮商的服務。(可自行搜尋「線上心理諮商」)
趙露思

你的傷,不是你的錯,而是你的勳章

從趙露思被「驅魔」的荒謬,回到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困境,我想說的是:你的痛苦是真實的,你的感受是重要的。

在職場與人生的馬拉松跑到中途,感到疲憊、迷失、甚至崩潰,都不是失敗。恰恰相反,這證明你一路以來,是多麼努力地在燃燒自己。憂鬱,不是你人生的句點,而是你身體與心靈在用最後的力氣,對你發出求救信號:「嘿,主人,我們需要停下來,好好照顧一下自己了。」

請放下「我不夠好」的自我譴責,用我們今天談到的方法,溫柔地接住自己。去尋求專業的幫助,去練習與自己和解,去重新設定生活的邊界。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,會有反覆,會有挫折,但請相信,每向前一步,你都在離那個更完整、更健康的自己更近一點。

你的傷痕,最終會成為你獨一無二的勳章,讓你成為一個更具同理心、更懂得生命智慧的,真正成熟的大人。

延伸閱讀:
給40+的你,7種重拾內在平靜的深度紓壓指南
聽見內在的平靜:頌缽的 5 大秘密,為何它能療癒你緊繃的靈魂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