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齡長途飛行防血栓 SOP:50+ 重啟出國的安全守則

這篇文章聚焦熟齡旅人在長途飛行中的健康守則,特別是防血栓的關鍵措施。從血栓風險來源解析,到 4 小時以上航程的 SOP:出發前醫師評估、壓力襪穿戴、機上定時走動與補水、降落後的觀察照護,逐步降低深部靜脈血栓與心血管併發症的可能。透過專業建議與實用技巧,幫助 50+ 旅人安全重啟國際旅行。

為什麼熟齡旅人特別要注意血栓風險?

隨著全球疫情趨緩,很多 50 歲以上的朋友又重啟國際旅行。但你可能沒想過:長時間飛行、久坐不動,對於年長者來說,可能潛藏深部靜脈血栓與其併發症 — 肺栓塞的風險。即使你身體健康、看起來沒問題,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
為什麼會發生?我們先從機艙環境、生理變化與風險基礎談起,然後再進入專屬熟齡的 4 小時以上航程安全 SOP 設計。

防血栓

長途飛行為什麼容易誘發血栓?

血液滯留+靜脈回流受阻:久坐就是最大元凶

在機艙中,乘客幾乎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,尤其雙腿無法自由伸展或頻繁走動,造成下肢靜脈回流減緩、血流變得滯留。這正是促成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:血流滯留

低濕度、低壓差、脫水可能讓血液更濃稠

機艙內空氣乾燥、濕度低,加上許多人因飲水不足、飲酒或含咖啡因飲品,容易脫水;脫水會令血液黏稠度升高,進一步提高形成血栓的機會。此外,機艙壓力低於地面,氧氣分壓稍微下降,可能促使凝血活化機制略有變動,特別對於已經具有血栓傾向者而言,可能是一個額外的風險增因。

熟齡族群的額外風險因素

年紀本身就是一個重要風險指標。隨著年齡提升:

  • 血管壁彈性降低、靜脈瓣膜退化
  • 常見伴隨慢性病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等)
  • 體重增加、行動力下降
  • 藥物使用(如荷爾蒙、某些荷爾蒙替代療法)
  • 若有過去血栓病史、癌症病史、靜脈曲張、長期坐式生活者,更要特別留意

這些因素都會與飛行本身的誘因相互疊加,讓熟齡旅人在長程飛行中處於一個較為脆弱的狀態。

防血栓

4 小時以上航程:熟齡旅人的安全 SOP

以下 SOP 是針對年紀 40 歲以上、尤其 50+ 的旅人所設計,分為「起飛前/機上中段/降落後」三大階段,每階段都有細節可做,目的是將風險降到最低

提醒:以下措施是針對一般健康者與有中等風險者所設,若個人有血栓病史、服用抗凝劑、出血傾向等特殊情況,必須與醫師討論後再行動。

出發前準備

  1. 醫療評估與風險分層
    若你有以下情況,出發前應主動與醫師諮詢是否需特別預防措施:
    • 過去有 DVT / PE 病史
    • 有癌症或正在接受化療/放療
    • 最近接受大型手術(尤其是骨科、腹部手術等)
    • 慢性心肺疾病、腎病、肥胖(BMI 高)
    • 已知凝血異常或正在使用荷爾蒙類藥物
  2. 旅行前活化身體
    出發前幾天就避免長期不動,安排適度運動(步行、腿部伸展)可讓下肢靜脈回流更暢通。
  3. 衣著與裝備選擇
    • 穿著稍微寬鬆、透氣的衣物,避免腰部、膝部、踝部被束縛
    • 建議攜帶 壓力襪(15–30 mmHg 下壓級),在起飛前就開始穿戴
    • 若醫師評估得宜,可在起飛前注射低分子量肝素(LMWH)或其他抗凝藥物(應在醫師處方下進行)
  4. 水分補給與飲食控制
    • 飛行前 6–12 小時開始補水(避免過度咖啡因、酒精)
    • 飛行前避免過度脫水(如長時間禁食、劇烈運動造成脫水)

飛行中段:機上實踐 SOP

時段建議頻率行動內容為什麼這樣做
起飛至第 2 小時每 30 分鐘一次做腳踝、腳趾、腿部伸展 (腳跟抬起、腳尖伸展、膝蓋抬起)刺激下肢肌肉鬆動,促進靜脈回流
第 3 小時以後每 1–2 小時起身走動 3~5 分鐘走廊漫步、做輕微腿部活動打破長時間靜止模式,改善血流停滯
整趟航程中隨時將雙腳稍微抬高(例如把行李箱放腿下作為墊腳)可減少靜脈壓力、改善回流
飲水補給每小時 150–250 ml 左右(視體況)選純水、避免過多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保持血液稀薄、避免脫水誘發凝血

額外貼心提醒:

  • 選擇「通道座位」較方便起身走動。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+1
  • 避免長時間交叉腿、腿部交疊壓迫。
  • 如果隱約感覺腿部微鬱痛、腫脹或不適,應該立即調整姿勢或起身活動。
  • 隨身攜帶有支撐力的壓力襪在脚踝與小腿段,能有效降低隱性血栓發生率。

抵達與降落後照護

  1. 降落後儘早走動
    一落地就不要坐著不動,儘可能多走、多抬腿、活動下肢。
  2. 持續水分攝取與低鹽飲食
    降落後數小時內繼續喝水,避免過多鹽分、咖啡因、酒精,幫助體內水分平衡。
  3. 觀察腿部/肺部症狀
    在接下來 7 天內特別注意下列症狀,如有應即就醫:
    • 小腿或大腿單側疼痛、腫脹、皮膚溫熱或變色
    • 呼吸急促、胸痛、心悸、咳血、暈眩等可能為肺栓塞徵兆
  4. 必要時複查醫療
    對於有高風險者,可考慮在返家後安排超音波檢查、D-二聚體檢驗等評估。
防血栓

如何依「風險高低」靈活調整 SOP?

並不是每一位熟齡旅人都需要全面用藥或壓力襪。以下是根據風險高低的建議:

風險等級代表族群建議措施重點
低風險無血栓病史、無重大慢性病者基本 SOP:水分 + 走動 + 伸展
中風險有肥胖、輕度高血壓、輕度活動不便者在上述 SOP 上加壓力襪(下壓 15–30 mmHg)
高風險過去有 DVT / PE、惡性腫瘤、近期手術、重度肥胖或已知凝血異常者壓力襪 + 醫師評估是否使用 LMWH 或其他藥物預防

要提醒的是,抗凝藥物具有出血風險,特別是在旅行途中如果受創、跌倒、消化道潰瘍等,都可能有危險性。因此使用前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。

常見誤區與注意事項

  1. 「飛行不會真的對我有事吧?」
    確實,對絕大多數健康人來說,長途飛行引發嚴重血栓的機率是非常低的,但對於熟齡族群或有風險者來說,這「非常低但非零」的可能性正是我們要防備的。
  2. 「只要不喝酒、不抽菸就好」
    酒精、脫水、菸草都是加重凝血風險的因素,但它們只是多項風險中的一環。很多人忽略的,是久坐、低動量、本身體質風險對血栓的累積推動力。
  3. 「壓力襪太緊會斷血」
    壓力襪如果尺寸不合、捲曲、過度彎折等確實可能造成局部不舒服或壓迫感,但如果選對尺寸、舒適度合適且穿著正確,一般是不會造成壞處。市面上有很多針對旅行者所設計的壓力襪(15–30 mmHg)都在安全範圍。
  4. 「飛機起飛前就喝很多水補水」反而不對
    過度一次喝很多水可能造成頻繁起身或水腫,反而影響舒適度與靜脈負擔。建議從飛行前幾小時就開始穩定地分次補水,而不是一次性灌大量。
  5. 「飛行中完全不動比較安全」
    這是錯誤觀念。長時間不動是誘發血栓最主要的因子。即使感覺很累,也應該每隔一段時間做伸展、走動是必要的。
防血栓

對熟齡旅人的提醒

年齡 40 歲以上的旅人,只要要坐 4 小時以上的航程,就必須把“防血栓”當作旅行計畫中的一環。尤其 50+ 的朋友重啟國際旅行,除了行程、機票、裝備,更要在體質、醫療風險、預防措施這些「看不見的細節」下功夫。若你願意記住一件事,那就是:

“預防從活動與水分開始,壓力襪是溫和盾牌,高風險者再談藥物介入。”

這樣的思維,比盲目追求高端抗凝或服用陌生藥物,更符合熟齡旅人“兼顧安全與旅行樂趣”的智慧。只要你在出發前做足評估、機上不斷活動、保持良好水分、適時使用壓力襪,以及在醫師指導下慎用藥物,長時間飛行也可以是「相對安全、血栓可控」的旅程。

讓熟齡旅途更安全、更自在

年齡不是阻礙,而是讓旅行更有品質的秘密武器。你可能比年輕人更懂得體察自己的身體、更願意為健康設下防線。這篇文章希望你能在準備長途旅行時,多一層安全思考,多一層血栓防護意識。當你下次 8 小時、10 小時、12 小時以上飛行時,不妨在飛機上做幾次腿部伸展、走走過道、喝杯水、深呼吸、用對尺寸的壓力襪 —— 這些簡單動作,就可能幫你避免一場潛在危機。

延伸閱讀:
40歲後的5大運動秘密,讓你認知、體力雙逆齡,活出開掛人生!
3大熟齡運動誤區!告別「越動越累」,體能翻倍的黃金法則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