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「白內障激增」?
近年來,隨著人口老化、用眼型態改變(手機螢幕時間長、夜間駕駛多、近距離工作變多),我們在診間看到「白內障患者變多了」這樣的趨勢。簡單來說,老化造成晶體混濁是主因,但生活型態也加速了「看得不清」的感覺。
在這樣的大趨勢下,選擇晶體的決定愈來愈重要,而不是「交給醫師就好」。所以,本文將從三個痛點/三條路幫你選對:夜駕、手機/近距離、散光,再搭配名詞解釋(單焦、多焦、散光、延伸焦深 EDOF)+價差+健保制度說明。

名詞先搞懂:晶體類型比一比
為了避免你在診間被一堆專有名詞搞得暈頭轉向,先把常見的晶體種類整理如下:
| 類型 | 名稱(簡稱) | 焦點/視距範圍 | 優點 | 缺點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單焦點 | 單焦(Monofocal) | 遠距離(通常) | 成像穩定、夜間眩光少、費用低 | 看中、近距離仍需配眼鏡。 |
| 多焦點 | 多焦(Multifocal) | 遠、中、近距離 | 可大幅減少戴眼鏡需求,看近看遠都比較自由 | 夜間眩光或光暈可能增加、適應期較長、價差大 |
| 延伸焦深 | EDOF(Extended Depth of Focus)或稱延焦/延伸景深 | 主要遠 → 中距離(近距離仍可能需眼鏡) | 視線從遠到中較連續、夜間眩光少於多焦點 | 近距離還可能需配眼鏡、費用仍較高 |
| 散光矯正晶體 | Toric/散光型 | 散光角膜患者專用(可搭配單焦、多焦、EDOF) | 可同時矯正散光、提升視力品質 | 價差更大、需角膜散光度數適合、非每人適用 |
小提醒:這些名詞在診間會常聽到,建議先把這張表記在腦裡,才能在診察時更有底氣、問得更準。
參考資料:
單焦點、三焦點和EDOF 人工水晶體:了解您的選擇
白內障人工水晶體 怎麼選?3種水晶體優缺點一次看
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怎麼選?健保自費一次搞懂

健保新制懶人包:你該知道的「給付 + 自費差額」
在台灣,使用晶體做 白內障 手術時,除了醫師技術與手術風險要考量,費用/健保給付/自費差額也必須搞清楚。這裡整理出關鍵點:
- 健保給付的「一般功能人工水晶體」已覆蓋大部分白內障手術病人。 (參考資料:健保自付差額)
- 若選用「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」(如非球面、散光矯正、多焦、EDOF 等),健保只給付一般功能那部分,自付差額由病人負擔。
- 自費差額範圍相當大:例如自費從約 3 萬到 10 萬多元不等。
整理表格如下:
| 項目 | 健保給付(基本) | 自費差額範圍 | 備註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本「一般功能」晶體 | 全額給付(一般型單焦) | 無自費差額 | 適合視力需求較基本者 |
| 非球面單焦 | 健保仍給付基本,但如果升級為「非球面」需自費差額 | 約 3–4 萬左右 | 希望夜間視力較好者可考慮 |
| 散光矯正片 | 健保給付基本款,自費差額大幅提升 | 約 4.5–5.5 萬左右 | 有規則散光者優先考慮 |
| EDOF/延焦 | 自費差額更高 | 約 7.5–8.5 萬左右 | 想日常看遠中較自由、但近距離仍可能需眼鏡 |
| 多焦/三焦(含散光) | 自費最高 | 約 8.5–11 萬左右 | 追求「遠、中、近都好」但風險(眩光)也較高 |
透過以上兩張表格,你可以快速理解「名詞差異」、「價差落差」、健保給付情況。下一步,就是跟著「三條路」檢視自己/家人的痛點,再對照晶體選擇。

三條路帶你選對晶體:痛點對照+建議
從診間看來,熟齡族常遇的三個痛點就是:(1)夜間駕駛怕眩光/光暈,(2)手機/平板/近距離看不清,(3)有散光+想減少戴眼鏡。下面就分別以這三條路帶你走。
路線一:夜駕為主,怕「光暈、車燈反射」
如果你/家人晚上經常開車或騎乘機車(或常夜間外出)、對於迎面車燈、街燈反射特別敏感,那麼夜視性能就非常重要。
建議重點:
- 強調「夜間眩光/光暈少」。單焦點與非球面單焦在低光環境下通常表現較好。
- 如果你選擇多焦點或 EDOF,一定要詢問醫師「夜間駕駛時是否可能有眩光、光暈」的風險。多焦點雖好,但夜間較容易有視覺干擾。
- 若散光也有(例如角膜規則散光 ≥100 度以上),搭配散光矯正片會更安全,但價差也更高。
對應晶體類型推薦:
- 保守:單焦點(遠距為主)、或非球面單焦。
- 中度進階:非球面單焦+散光矯正。
- 進階但夜視仍重點:EDOF + 散光矯正(但近距離視力可能尚需眼鏡)。
- 若夜駕+追求近距離自由:多焦點 + 散光矯正,但要接受夜間有可能較多眩光、適應期長。
路線二:手機/平板/近距離看不清,想戴眼鏡少一些
現在不少熟齡族白天用手機、平板、閱讀、看書、廚房做菜都離近距離,多焦或 EDOF 的優勢就顯現了。
建議重點:
- 想「遠、中、近」或「近距離」清晰,則多焦或三焦是方向,但會增加眩光+價差;延伸焦深(EDOF)是折衷方案。
- 如果近距離非常重視(如裁縫、模型、細工等),選多焦或三焦可能較好;但若主要是手機/閱讀並能接受配輔助眼鏡,那 EDOF 是不錯選。
- 夜間駕駛並非首要時,近距離清晰為主,那麼選以「中近距」為主的鏡片效果會比較明顯。
對應晶體類型推薦:
- 保守:非球面單焦,可減少眩光但近距離仍需眼鏡。
- 中度進階:EDOF(可提供遠+中距離較連續清晰)
- 進階:多焦點(遠+中+近全照顧)+散光(如有散光)
路線三:散光+想減少戴眼鏡/生活自由度高
如果你有散光(角膜散光規則、或眼鏡/隱形鏡要求散光較高)、又希望術後能少戴眼鏡、生活自由度高,那就要特別考慮「散光矯正晶體」+「多焦或EDOF」是否合適。
建議重點:
- 散光若比較明顯(例如角膜散光 ≥100 度),單焦普通片可能「有矯正不足」導致術後仍需戴眼鏡。
- 散光 + 想少戴眼鏡 → 多焦散光型或 EDOF散光型。但價差最高,適應期也需考量。
- 若你夜間駕駛很多、散光也有、又希望近距離也好,那麼「散光+多焦/三焦」是最進階選擇,但也要做好「可能有夜間眩光/光暈」的心理準備。
對應晶體類型推薦:
- 若只散光但夜駕為主:非球面單焦+散光矯正。
- 若散光+近距離也希望好:多焦/三焦+散光型。
- 若散光+重中/近距離+夜駕也不少:EDOF散光型做折衷。

綜合選擇流程:從評估到決定
步驟 1:生理條件檢查
在術前,醫師會檢查:角膜規則與否、有無散光、視網膜/視神經狀態如何、是否有青光眼/黃斑部病變等。若併發症多,選高階晶體可能受限。
步驟 2:盤點用眼習慣+痛點
- 晚上是否開車、車燈反射是否明顯?
- 每天手機/平板/書本看的時間多嗎?近距離需求高嗎?
- 是否有散光?戴眼鏡是否麻煩、是否希望術後少戴?
步驟 3:確認心理期待與預算
- 希望術後「幾乎不戴眼鏡」?或「至少看遠就好」?
- 預算落在哪?自費差額是否可接受?
- 是否願意接受術後一段適應期(尤其是多焦/三焦)?
步驟 4:與醫師深入討論晶體選項
- 對應前述三條路,你可先篩選「適合我」的晶體類型。
- 問醫師:夜間駕駛散光鏡片的眩光情況如何?近距離手機閱讀效果如何?
- 了解自費差額與保障、適應期、可能的視覺副作用(如:夜間光暈、對比敏感度下降)等。
步驟 5:術前準備+術後期望管理
- 帶上你平常戴的眼鏡、手機/平板、近期閱讀材料,與醫師一起討論使用習慣。
- 術後仍可能需輔助眼鏡(尤其選 EDOF、多焦時)。
- 術後視力會逐漸穩定,適應期大約數週至數月不等。

為什麼「價差這麼大」?
從表格中可見,自費差額可能從約 3 萬元一路到 11 萬元以上。為什麼相差這麼多?這裡幫你拆解:
- 晶體功能疊加:如非球面 + 散光 + 多焦/三焦就累加。
- 夜間視覺與影像品質提升:高階晶體設計更講究,如減少球面像差、增加景深、減少眩光、改善對比敏感度。
- 適應度與術後效果期望不同:選擇多焦/三焦的人,期望遠中近全都好,醫師也會做較嚴格的檢查與適配;但「期待越高,風險/不確定性也越大」。
- 健保制度給付限制:健保只給付基本款,多焦/EDOF這類「特殊功能」需要自費差額。
簡言之:你選的不是「單焦點鏡片」而是選「人生視力模式」+「生活自由度」。價差反映的不只是鏡片單價,而是生活品質與選擇權。
常見問答&醫師提示
以下整理一些常見問題,讓你在診間問得更明白。
問:夜間駕駛選多焦點會不會風險太大?
答:夜間駕駛對眩光、光暈敏感度較高。如果你夜間開車頻繁、環境複雜(迎面車燈較多/隧道多/突然變燈多)建議選單焦或非球面單焦或 EDOF,夜視性能較保守但穩定。
問:如果我選了多焦/三焦,還需要眼鏡嗎?
答:可能還是需要,尤其是「非常近距離閱讀」(如小字縫紉、模型製作)或「夜間極度弱光」環境下。多焦雖可照顧遠中近,但並非完美無缺。適應期也可能有稍微眩光、對比敏感度下降的感覺。
問:散光的話,一定要選散光矯正晶體嗎?
答:如果散光度數明顯(角膜規則散光≥100度或眼鏡散光數高)且希望術後少戴眼鏡,那建議選散光矯正片。若散光輕微且你不強求術後眼鏡自由,那麼選一般片也可,只是可能術後仍需配眼鏡。
問:我眼睛有黃斑部病變/青光眼,還能選高階晶體嗎?
答:這種情況要特別慎重。若視網膜/視神經已有病變,高階晶體(多焦/三焦)可能效果不如預期。建議先與眼科醫師評估病變程度,再決定是否適合選較進階鏡片。

視力不是只有「回到以前」,而是「重塑你的未來」
發現很多人的問題是:「我不想開刀後還一直戴眼鏡」、「我想晚上開車安心」、「我手機/平板看太模糊」——這些需求都很真實。選擇晶體已經不是單純醫療操作,而是 你下一十年、生活方式、視力自由度的投資。
重點回顧:
- 名詞(單焦、多焦、EDOF、散光)先搞懂。
- 健保給付+自費差額要清楚。
- 痛點(夜駕/手機/散光)先自我檢視。
- 按照「你的眼睛條件+生活型態+預算」選晶體,而不是單純「最貴就最好」。
- 與醫師深入討論:夜間環境、近距離需求、適應期、眼睛其他病變。
只要你帶著這樣的思維進診間,就比大多數患者更有主導權。視力重塑,不只是「看得見」而是「生活得更有品質」。願你/你家人的白內障手術,不只是把混濁去除,而是真正在為生活開一扇更清晰、更自在的窗。
延伸閱讀:
熟齡 7 天睡眠翻轉計畫:10-3-2-1-0+午睡 30 分鐘,讓你一覤到天亮!
7 天吃出清晰記憶力:台版 MIND 飲食全攻略 + 外食必學技巧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