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記憶力會衰退?
隨著年紀增長,腦部神經元可能逐漸退化,氧化壓力增高、慢性發炎、血管老化、胰島素/血糖控制變差、營養素缺乏等,都可能導致認知功能與記憶力下滑。此外,若長輩本身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血脂異常、腦血管病史,也會加重腦部負擔。失智症本身就是一種神經退化現象,而年齡是最主要風險因子之一。
因此,若能從「日常飲食」切入,以營養干預減緩或延遲神經退化過程,是一條有潛力、低侵入性的路徑。這時,MIND 飲食便是目前研究中在認知保護方面頗具潛力的一種飲食模式。

MIND 飲食:它什麼是?為什麼它對記憶有幫助?
如前面整理所述,MIND 飲食融合地中海飲食和 DASH 飲食的優點,專門強調「對大腦有益」的食材組合,並兼顧心血管、代謝、抗發炎機制:
- 核心要吃類別:深綠色蔬菜、各色蔬菜、莓果、堅果、豆類、全穀、魚類、家禽(去皮)、橄欖油
- 限制類別:紅肉 / 加工肉、飽和脂肪、奶油 / 奶製品(高脂)、高鹽 / 高糖 / 油炸 / 加工食品(延伸閱讀:實證失智預防飲食法)
- 營養機制:抗氧化、抗發炎、穩定血糖、保護血管、提供神經元所需脂肪和蛋白質、供應神經修復所需維生素 B 級等
- 實證效果:能延緩認知下降速度、降低失智風險,有研究指出嚴格遵守者相較對照組,其大腦年齡可年輕 7.5 歲。 (延伸閱讀:預防大腦退化、遠離失智風險,最佳護腦MIND飲食法)
從營養師的觀察來看,MIND 飲食在日常調整上並不需要過度犧牲口感或風味,只要抓住「好食物拿得出來、壞食物盡量少」這樣的核心,就能慢慢在長輩三餐中把保腦成分逐步放進去。

為長輩量身訂做的「台版 7 天 MIND 飲食菜單
在這裡提供一個適合臺灣食材與口味、可操作性高的 7 天菜單範本,供你參考。每餐大致包含穀類 + 蔬菜 + 蛋白質 + 健康脂肪。建議可視長輩口味微調。
提醒:熱量與蛋白質需求依個人年齡、性別、活動量、健康狀況不同,可考慮請營養師微調。
【7 天菜單總覽:早餐 / 午餐 / 晚餐 + 加餐 / 宵夜】
天數 | 早餐 | 午餐 | 晚餐 | 加餐 / 宵夜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第 1 天 | 燕麥糙米粥 + 一把核桃 + 藍莓 + 無糖豆漿 | 橄欖油拌菠菜 + 烤鯖魚 + 全穀飯 + 番茄海帶湯 | 蒸雞胸(去皮)+ 地瓜泥 + 涼拌彩椒甜椒 + 蒸豆腐 | 無調味堅果 10–15 顆 或一杯低脂優格 + 少量莓果 |
第 2 天 | 全麥吐司 + 水煮蛋 + 奇異果 + 黑咖啡(無糖) | 臺式麻油雞(用橄欖油低油版) + 青江菜 + 小米飯 | 烤秋刀魚 + 炒蘆筍 + 紫地瓜 + 海帶湯 | 毛豆 / 無糖豆漿 / 無調味堅果 |
第 3 天 | 雜糧饅頭 + 豆腐乳拌小黃瓜 + 草莓 | 檸檬雞胸佐橄欖油 + 藜麥飯 + 炒花椰菜 | 清蒸鱈魚 + 涼拌四季豆 + 蒸南瓜 | 無糖豆漿或一把杏仁 |
第 4 天 | 燕麥優格(無糖)+ 黑豆 + 藍莓 + 一撮亞麻籽 | 蒸豆腐+香菇+菠菜 + 烤雞腿(去皮)+ 糙米 | 鮭魚排 + 蒸地瓜葉 + 炒菇類 + 湯(如蕃茄豆腐湯) | 無調味堅果 / 無糖優格 |
第 5 天 | 紫米粥 + 水煮蛋 + 藍莓 + 無糖綠茶 | 豆干炒時蔬 + 雞胸丁 + 全穀飯 | 烤鯛魚 + 拌涼菜(彩椒 + 小黃瓜) + 炒青椒菇類 | 毛豆 / 堅果 / 豆漿 |
第 6 天 | 五穀飯糊 + 豆漿 + 奇異果 | 清燉雞湯加菇類蔬菜 + 糙米 | 炒蝦仁 + 西蘭花 + 紫山藥 + 海帶湯 | 無糖優格+少量莓果 |
第 7 天 | 全麥饅頭 + 豆漿 + 草莓 + 核桃 | 橄欖油燴時蔬 + 蒸豆干 + 烤雞腿(去皮) + 藜麥 | 蒸魚 + 拌菠菜 + 地瓜泥 + 蔬菜湯 | 堅果 / 毛豆 / 無糖豆漿 |
小提醒:
- 若長輩早餐喜歡喝稀飯,可將全穀雜糧磨成粥(如五穀加糙米),其中搭配堅果、莓果與豆漿補足蛋白與脂肪。
- 午餐、晚餐若覺得主菜過量,可適度減量或搭配多蔬菜。
- 加餐主要是補攝抗氧化物、健康脂肪或蛋白質,避免高糖、高飽和脂肪。
- 水份要足夠,可在兩餐中間安排溫水、淡茶、無糖飲品。
你可以把這 7 天菜單做微調(例如使用當季蔬果、替換魚類、變換烹調方式等),原則是保持 MIND 飲食的核心類別(如深綠色蔬菜、魚、堅果、豆類、全穀)並避免高油炸或加工食品。

外食點餐指引:在外怎麼選才符合 MIND 飲食?
在家做菜容易控制食材與調味,但在外用餐卻是許多長輩的難關。以下策略可幫助在外也能「吃出記憶力」。
點菜選擇策略
- 主菜盡量選 魚、去皮雞、豆製品,避開油炸肉品
- 配菜多選 清炒 / 涼拌 / 燙青菜,避免炸蔬菜
- 主食選 糙米 / 全麥 / 五穀飯 / 全麥麵,避免偏白米或炒飯
- 湯品以清湯為主,避免濃湯、高鹽湯
- 小菜、點心選堅果、毛豆、無調味豆腐等健康選項
烹調 / 調味注意
- 委婉請廚師 少油、少鹽、少糖
- 儘量選擇 橄欖油或好油,避免奶油、起酥油等
- 避免高油炸、重醬料、炸醬、沙拉醬等
- 多蔬菜、多顏色搭配,增加植化素攝取
這樣即使你出門、在餐廳,也不必全盤妥協,仍有機會吃得很靠近「MIND 飲食」的精神。

如何讓長輩長期堅持?
落地策略
- 從小改大:不要一開始就完全改變,先從每餐多一盤蔬菜、每週少一餐炸物開始
- 備料與規劃:每週先選好食材、切好備料、分裝冷凍或冷藏
- 輪替變化:避免菜色重複,定期變化魚種/蔬菜調味
- 記錄與反饋:建立簡單飲食記錄,定期回顧是否達到 MIND 類別目標
- 全家支持:若家人一起執行,長輩會更容易跟進
- 搭配整體生活習慣:睡眠、運動、減壓、社交都是保腦要素
注意事項 / 風險提醒
- 若長輩活動量低,要注意熱量過剩與體重管理
- 若有腎功能異常者,蛋白質與鉀、磷攝取須謹慎,請醫師/營養師評估
- 若食慾不佳、咀嚼吞嚥困難,可做軟化、魚泥、碎菜/打成湯
- 若正在服用藥物(如抗凝血、降壓、降血糖等),要注意飲食中的鉀、鈉、藥物交互作用
- 若營養不敷或有缺乏跡象(如 B12、維生素 D 等),在專業評估下適度補充
- 切記不要因為要「健康」而變成「清淡到無滋味」,否則長輩可能抗拒。調味可用香草、檸檬、蒜、薑、香料來提升風味。

小結與行動方案
透過這篇文章,我希望你能帶著以下核心邏輯啟動:
- 理解 MIND 飲食背後的營養機制與實證支持 — 不只是「吃健康」那麼簡單,而是有科學基礎支持的認知保護策略。
- 把抽象變具體:7 天菜單範本 — 你可以拿這個菜單照做,或依喜好微調。重要的是營養類別覆蓋(蔬菜、魚、堅果、豆類、全穀)。
- 外食不放棄:點餐策略與調味技巧 — 在外也能選出接近 MIND 的組合,不用因要健康而餓肚子或犧牲選擇。
- 落地才是最關鍵:持續性策略 + 風險提醒 — 漸進導入、家人支持、定期檢查、菜色變化、避免營養不良是必備的守則。